8月21日,第74届世界科幻年会上,新雨果奖出炉,北京折叠获得中短篇奖项,是中国科幻作品的第二个雨果奖。第二天得空读完了这篇作品,于前一阵子刚补完的三体相比,北京折叠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现实主义故事。
北京折叠所带来的是喜讯,它似乎证明了中国科幻文学为世界进一步肯定,带给国人一丝骄傲;读完作品后,并未带来如三体般震撼,只能说是假科幻真现实,对于获奖的原因产生种种疑惑。北京折叠的获奖似乎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今时今日的中国之于世界,其现状和文化依然是神秘、难解、甚至近乎科幻奇幻的存在。这种感受恰是马尔克斯曾对世界评价其作品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无奈回应,他的作品并非魔幻,只是外人难以相信的南美上世纪现实生活的写照。北京折叠所写到的情节故事,几乎取材于日常现实,是一个大学生就能够接触到的三教九流,拿掉科幻的部分,它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小剧本,甚至限于篇幅的原因,人物的性格并非丰满,情节的互动也略显生硬。好作品的诞生需要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顿悟,而作品获奖确需要天时地利,世界对于中国现实的好奇,超过对于科幻的追求,而更悲哀的是难道世界将今时中国依然当作魔幻神秘的存在,这只是证明了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篇作品另外值得一提之处,是其内核与科幻作品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甚为不同。因为现实主义的设定,它真实的表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生活中的悲哀不幸、人性贪婪,以最终现实为主要手法和作品价值体现,也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弱点,不去做精神的重建和价值的呼吁,只问问题不给答案。从我的理解,科幻之所以有魅力,一方面由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的超凡想象力,以及对人类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延伸。外星人进攻,作为人类为自身生存的抗争或寻求共存,而不是等待末日降临。也许这篇作品还未来得及给予角色机会去思考生存和改变的问题,对于这部分读者只好自行脑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深度。
不管怎样,世界仍对中国好奇,文明之间有交流的渴望,这样的作品正促进了交流和碰撞。只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产生,东方文化和亚裔人群才不会在世界仍为孤岛。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是被猎奇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