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迷惘

很快就工作满两年了,按我这样的年纪实在不算长,但是除了前半年适应工作,往后忙忙碌碌的日常,时间就过得飞快。绝大多数日子不需要加班,可以每次都会浑然不觉拖过8小时,水也总是忘记喝,废寝忘食;但我知道,一个隔三差五才健身的人真是算不得勤奋。花了半年去习惯工作的节奏,之后的日子里这强大的惯性力量反过来支配着我,强迫症拯救了拖延症,是自己为了对抗自己的懒癌,不自觉形成的程式吧。虽然有时候会让同事偶尔惊奇这种强迫症塑造的“勤劳”,虽然始终是种误解。

生活到了平稳阶段,在不工作的时候,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事业,而我还不懂事业的概念。很难用大而空的理论去说服自己追求非自然非本能的理想,却可以清晰的明白,自然以及其映射在人为创造的各种形式美学,让人本能地心之向往。追求事业不如追求生活美学来的简单直接。无论最直接的旅行,或是间接的文化通融,音乐,绘画,语言,书法,甚至服饰,唤起本能的好奇和渴求。大部分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外事不干己不多想。听说读书分几个层次,读通俗,读文学,读社会学,读哲学,通俗和文学属于是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多数人,后两者因为普通人生活的局限很难实践。也许能借以更广泛的涉猎,实现这种升华,仍不得而知。

关于什么是普罗大众的美,我一直在想身边常见的审美习惯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大家喜欢棕色卡其色的鞋子,也许是因为这是树干根茎土地的颜色,能给人结实安全归属的联想感受。如果你有一条墨绿色的裙子,粉色白色的上衣似乎非常的和谐,类似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搭配。大自然色彩的搭配,和赋予的直观感受,是艺术取之无尽的灵感源泉。还有那些书写自然的千古绝句,哪个又不是自然神韵的载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痴缠着这些句子,想来拈花抚琴,也足慰平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何想来‘不惑’,‘知天命’是否是对社会的妥协而通达世事,是对人生的听任而弃绝改变,大约到了如此年纪才能窥得一二。当而立,感叹弱冠,只是我现在最强烈的感受,总觉有负韶华。这山川江海,大千世界,怎样看遍才算不枉费这一双眼,一颗心。像春花姑娘的借我,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愿脱却迷茫,去潜心造梦。